7月28日,暴雨突袭,北京市郊铁路多条线路列车全部停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05年北京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三次发布该信号。7月以来,北方多地刚告别高温预警,又陷入强降雨困境。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7月23日起,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东北一带强降雨不断,雨带稳定、累计雨量大,北京、河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夜雨特征显著。央广网报道,河北、北京等多地3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河北阜平降水量突破单日历史极值。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构建有效应对系统迫在眉睫。时代周报就此专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
本轮暴雨“点强面广”
时代周报:本轮全国暴雨现象与往年相比有何特殊性?
许小峰:这一轮暴雨呈现“点强,面广”特点。与京津冀大暴雨或系统性、持续性极端暴雨相比,此次暴雨在小范围区域更集中,雨势猛烈。石家庄北部、保定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突破400毫米,北京怀柔、密云等地降特大暴雨,极端性强,给区域洪涝防范带来挑战。
时代周报:华北地区6月高温后暴雨,是极端天气表征吗?成因是什么?
许小峰:今年北京气候异常明显。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北抬时间比往年早十几天,影响华北甚至东北,导致长江流域“梅雨”提前结束。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形成降雨带,造成华北降雨偏多、气温异常,闷热感增强。二是全球变暖,近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且加速上升,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2024年纪录又被打破,今年上半年气温仍在高位,极端天气频发与此气候背景相关。
极端天气考验公共设施与防范
时代周报:频发极端天气对公共设施和防范措施有何考验?
许小峰:防范意识和措施需增强。高温热浪、极端暴雨等异常天气可能常态化,旱涝急转现象增多,对生产生活、能源供应、农业生态影响大,农业、畜牧业省份损失可能更严重。“点强、面广”的暴雨也值得关注,城市内涝防范能力较强,但山区村镇山洪、地质灾害防范难度大,应急设施薄弱,山洪迅猛,处置不及时后果严重。
构建防控机制与气象预报调整
时代周报:如何建立防控机制?气象预报流程如何运作与调整?
许小峰:气象部门要做好监测、预测、预警,建立不同等级预警制度,及时调整预报并传递信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预案组织应对。气象预报基于实时观测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预报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做出预报,发出后再订正。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对趋势性变化分析判断,保持对极端事件警觉,是预报思路的调整。
时代周报:预警难精准与极端天气复杂性有关吗?
许小峰:如今气象预测能力增强,科技进步提供硬件支撑,软实力提升,但天气预报仍难完全精准。大气系统复杂,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增多加大预测难度。此外,预报温度与公众体感温度有差异,需加强科普解释和细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