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料理“泰熙家”、日式咖喱蛋包饭“池奈”、湘菜小炒“兰湘子”、中国风茶饮“茶话弄”,它们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一个共同点——都发源于西安。这和我们印象中以肉夹馍、油泼面、羊肉泡馍、凉皮等面食闻名的西安饮食大相径庭。
以兰湘子为例,2019年在西安成立,专注湘菜小炒,如今全国门店已超400家,在不少湘菜品牌排行榜上,甚至能排在湖南本土品牌前列。西安为何能孕育出如此多元的美食品牌呢?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积淀,让西安成为餐饮品牌生长的沃土。西安历史,某种程度上是美食写就的编年史。肉夹馍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羊肉泡馍需亲手掰馍,米皮酸辣爽口,葫芦头泡馍以猪大肠为汤底,这些传统美食源远流长,成了西安美食的符号。
西安还是十三朝古都,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宫廷饮食文化丰富。《周礼》记载的“西周八珍”,风味多样。像泡泡油糕出自唐代宫廷,甑糕、西安牛肉饼曾是宫廷御用美食。如今,唐乐宫演绎着《大唐女皇》,食客品尝着源于唐代“烧尾宴”的“二十四气馄饨”,自1988年开业,已接待上百位外国元首,每年吸引30万游客。这种味道与文化的交融,是西安餐饮文化的独特底蕴。
西安的开放包容,也体现在餐饮上。千年以前,它是古丝绸之路起点,万国来朝,形成了独特的包容特性。如今,2024年这座城市接待超3亿人次游客,不同地域游客口味各异,推动西安餐饮业态更加丰富多元。为满足游客需求,湘菜小炒兰湘子、融合韩餐精髓的泰熙家等纷纷涌现,在西安能找到全中国主要菜系美食,甚至不乏外国品牌。
西安餐饮能涌现众多新锐品牌,还与产业化、品牌化、资本化紧密相关。品牌化方面,“西安饮食”199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旗下有众多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前人探路,后来者不断崛起,诞生了泰熙家、小杨烤肉等餐饮企业。
政策与产业链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西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推“首店经济”。同时,西安将旅游和美食文化深度融合,鼓楼回民饮食一条街、永兴坊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摔碗酒”曾火爆一时。
此外,西安在城市经营上也有诸多举措。2017年,西安率先“抢人”,7年时间常住人口增长超180万。在塑造城市形象上,西安主动作为,大唐不夜城虽采用免费模式,但带来了超级“流量”,“不倒翁小姐姐”等成为现象级IP,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去年国庆假期,西安旅游人均花费高于多座城市。
西安餐饮品牌的奇迹,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诸多思考,当城市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城市中的主体和人都将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