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隐藏式门把手:从“时尚宠儿”到或将退场

全隐藏式门把手,这一曾被视为汽车智能与美感象征的设计,如今却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常被吐槽“看不见、摸不着、打不开”。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详细规定了车门把手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明确要求每个车门都要配备带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预留清晰的操作空间。编制说明指出,制定此标准是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新技术与安全需求,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防线。这意味着,风靡一时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或将终结,其兴衰折射出设计演进与安全底线的激烈博弈。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50年代就应用于赛车。在分秒必争的赛道上,降低风阻、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是关键,隐藏式门把手便是为追求赛车极致性能而生。

汽车电动化时代,部分车企将隐藏式门把手包装成“续航助手”,但实际上它对续航的帮助微乎其微。此时,其符号意义被无限放大,成为塑造科技感与身份认同的工具。特斯拉Model S首次采用弹出式门把手设计,将其升华为智能汽车的视觉符号,独特的“迎宾”仪式感让门把手从功能部件转变为身份标识,逐渐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志性设计语言。

然而,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在极端事故场景下,它可能带来致命风险。车辆严重碰撞断电后,门把手无法自动弹出,会严重影响救援效率。2021年,美国一辆新能源汽车撞树起火,隐藏式门把手未能弹出,被视为延误救援的关键因素;2023年青岛的一起事故中,救援人员耗时三分钟才撬开隐藏式门把手的装饰盖。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统计显示,自2020年以来,因门把手问题导致救援延误的事故报告增加了3倍,其中90%涉及隐藏式设计;中保研碰撞测试表明,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数据背后是真实的救援困境,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可能因断电、变形而失效,强制要求机械把手是为安全兜底。

汽车史上不乏“为安全让路”的设计变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夸张的金属保险杠是汽车“美感”的标志,如“梦露之车”雪佛兰Bel Air,但后来出于行人保护考虑,各国监管要求保险杠与车身集成并采用吸能材料。

所有背离安全的美感追求,终将被理性拉回正轨。优秀的设计应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实现美学突破。《征求意见稿》对车门内把手也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配备易于识别的机械释放装置,电动车门也需保留机械把手作为安全冗余。这和航空领域类似,民航客机即便装备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仍会保留部分机械或液压操控装置,以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门把手作为不依赖复杂电路与传感器的物理备份,简单可靠。保留机械功能并非放弃创新,反而可能催生更成熟的设计。新技术历经野蛮生长后,终将回归安全、可靠等本质需求,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诞生于安全与美学的平衡点。

Champion中国进阶:品牌“破圈”与“深耕”并行
十载荣光共庆!贪玩公司为转正员工献上重磅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