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海运市场分析机构MSI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船厂新船订单市占率从去年的70%大幅降至33%,这一变化引发对中国造船业前景的诸多思考。当下,中国造船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背后不乏西方“隐形之手”的施压。
美国长期通过政策保护本土海运产业,其港口政策、运输优先权等影响船东运营成本与选型,还掌握部分高端船舶配套技术,通过出口管制和协调盟友限制全球造船业。2024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行业启动301调查,给中国海事海运行业带来挑战。
美国新政直接增加了中国造船成本。其公布的301调查措施,对“中国海运运输运营商”按净吨位收取高额港口费,多数商船每次停靠基本要交100万美元;集装箱航运公司一个航线周期费用达200万至300万美元。对运营中国建造船舶的公司,即便船舶不在美国停靠,运营商也需支付费用,且按中国建造船舶在船队中的占比收取。此外,还计划对在中国船厂订购新船的运营商征收港口费用,并引入出口货优先运输规则。这些措施大幅增加了使用中国建造船舶或与中国航运公司合作的成本,还提高了技术获取和融资成本,不过目前“301调查”限制措施执行时间推迟180天,仍有调整空间。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环保新规也影响成本。法规明确基于燃料强度(GFI)的两级监管体系,逐步提高减排目标,要求中国船厂加大绿色船舶技术研发,增加研发成本。设备成本方面,对船舶配套设备要求更高,特殊设备采购和制造成本高,且部分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价格可能上涨。运营成本上,碳定价机制使船东运营成本增加,影响新船订单价格,若中国船厂建造的船舶排放不达标,相关成本可能转嫁。
市场因素也不容忽视。2024年全球船厂手持订单普遍充足,中国船厂手持订单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占世界市场份额稳步增长,这使得船东短期内投资新船意愿降低。
不过,中国造船业具备强大“抗打力”。在成本控制上,凭借规模效应和供应链完整性有优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同比增长,市场份额连续14年全球第一,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企新承接新船订单量全球占比仍居榜首,大量在手订单保障了未来几年的生产任务。
产业体系与技术上,我国造船业已形成完备体系,具备承接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在绿色船舶领域技术优势明显,环保型船舶订单占比超60%。产业链完备,配套设备装船率提高,保障了稳定运行。
市场方面,中国造船业订单来源广泛,不依赖单一市场,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增长,船东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中国造船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会轻易失去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