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发声:严打智能驾驶不实营销,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当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迅猛发展,辅助驾驶系统成了车企宣传的“香饽饽”。然而,部分企业在营销时玩起了“文字游戏”,模糊表述、夸大功能等现象频出,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7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就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规范管理发表重要讲话,为车企划出宣传红线,要求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杜绝夸大和虚假宣传。

王强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市场上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本质上都是辅助驾驶,并非“自动驾驶”。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这些系统只能辅助驾驶人完成部分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人始终是最终责任主体。他特别提醒,若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脱手脱眼”,不仅安全风险巨大,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的严重后果。

这一观点与工信部2025年4月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推进会的要求不谋而合。当时会议明确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易引发误解的表述,统一要求使用“辅助驾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呼吁企业按国家标准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

针对行业乱象,王强提出三项具体管理举措。一是公安机关将与工信部等部门协同合作,督促车企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进行充分测试验证,明确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同时,要求车企履行告知义务,通过新用户培训等方式,让消费者清楚掌握辅助驾驶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

二是公安部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还将探索把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纳入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从源头上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

三是王强再次强调,驾驶人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公安部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引导消费者在购车和使用过程中全面了解系统特性,避免因认知偏差而引发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车企已开始主动调整宣传策略。今年5月,小米、理想、小鹏等品牌陆续将“智驾”相关表述改为“辅助驾驶”,但客服在实际销售中仍存在措辞不统一的情况。同时,也有车企因宣传问题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小米汽车曾因宣传碳纤维前舱盖被质疑夸大性能,最终通过提供改配服务并赠送积分来平息争议;北京长澜汽车销售公司则因虚假宣传“协助办理京牌指标”,被罚款20万元。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公安部的发声和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只有规范宣传、强化管理,才能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造福于民,让道路交通更加安全有序。

润田实业陷舆论漩涡:创始人家庭风波与上市波折
稳定币:大国金融博弈新“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