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贷“热潮涌动”:规模扩张,政策助力

当下,为大力提振消费,个人消费贷业务成了众多银行发力的关键领域。

从近期梳理的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可知,2025年上半年,超半数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金额呈现上涨态势,其中国有银行规模增量显著,城商行增速迅猛。9月1日个人消费贷“国补”政策落地,更是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多家银行的“国补”首单迅速达成。

国有大行在消费贷增量上表现突出。在披露个人消费贷款具体金额的37家银行中,25家机构消费贷规模实现增长,14家银行上半年消费贷增额超50亿元,11家较年初有两位数增幅。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金额增量均超500亿元,分别为862.99亿元、626.86亿元、555.38亿元和508.67亿元,稳居消费贷业务第一梯队。贵阳银行、重庆银行等4家城商行虽消费贷业务体量较小,但年初以来快速扩张,增速均超20%,贵阳银行和重庆银行增速分别达39.6%和36.11%。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表示,2025年二季度末,42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长3.6%,增量占比10.7%。国有行在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乏力时,积极拓展消费贷场景与品种,发力普惠金融,贡献了消费贷和经营贷主要增量;城商行面对普惠小微领域激烈竞争,转换方向差异化投放,经营贷规模压降,按揭和消费贷增势良好。预计下半年,零售端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按揭增量有望回正,信用卡规模可能继续压降,而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在财政贴息等政策利好下,有望挖掘居民潜在信贷需求,提振消费信心。

9月,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多家银行手机APP上线消费贷贴息专区,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机构密集官宣“首单落地”,客户咨询热情高涨。申请贷款贴息流程简单,以建设银行为例,新客户线上申贷,签约“借贷通”服务,开户后签署贴息协议、确认补贴规则即可;存量客户在手机银行贷款服务的“财政贴息”中补充签署贴息服务协议,补贴会在结息时自动抵扣利息,但提现、转账类消费不参与贴息。华夏银行称贷款申请至款项到账全程60秒,以一笔5万元额度、年利率3%、先息后本的贷款为例,贴息后实际利率降至2%,建议消费者分笔消费以最大化获得贴息优惠。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认为,此次政策可直接降低消费贷款利率,刺激消费需求释放,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提升消费意愿。中金公司估算,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约12.5万亿元(剔除房贷和信用卡贷款),每年能撬动1万亿元新增信贷需求;新一批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下半年落地,预计5000亿元注资能撬动约4万亿元信贷增量,缓解银行“资产荒”,增加实体贷款投放。

倪军还指出,2025年下半年,预计净息差降幅环比企稳,货币政策或从全社会降息转向结构性量价刺激,政策逻辑可能转变为财政与货币协同发力,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势不改,但对银行息差负面影响减轻,年内有望逐季企稳。

欧盟外长卡拉斯的“无脑”言论与中国之怒
蓝思科技:从玻璃小厂崛起,却深陷多重发展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