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贝因“预制菜”问题与罗永浩展开了一场持续数日的舆论风波,引发广泛关注。这场风波不仅关乎西贝自身,更折射出餐饮业在工业化、标准化浪潮下的转型困境与机遇。
事件回顾:从硬刚到致歉
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就餐后吐槽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引发西贝的强烈回应。西贝当家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坚称菜品非预制,并放话要起诉罗永浩。双方你来我往,口水战不断升级,期间还伴随着预制菜国标草案过审的消息,舆论持续发酵。
然而,随着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调整经营策略,罗永浩也宣布放弃起诉,这场风波看似告一段落。但背后反映出的预制菜“信任危机”仍待解决。
危机背后:透明化与知情权的缺失
西贝此次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响,关键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未得到充分尊重。在餐饮业追求效率与标准化的同时,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菜品的新鲜度、安全性和性价比。
西贝起初的强硬态度,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知名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指出,西贝应放低姿态,积极调整门店经营策略,以优质菜品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而非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上强行解释。
萨莉亚的启示:透明与性价比是关键
与西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莉亚凭借深耕下沉市场,以高性价比和透明定价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其菜品70%定价在20元以下,被誉为“西餐界蜜雪冰城”。2024财年,萨莉亚中国区营收超25亿元,同比增长122.5%,净利接近4亿元,同比增长158.1%。
萨莉亚的成功表明,市场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关键在于价格透明与性价比。西贝若想挽回市场体验,需在效率、品质、信任间找到新平衡点,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国标解题:规范与透明并重
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国家标准的制定。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与监管框架。然而,从此次风波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范围可能更广,行业仍需进一步统一概念界定与标准规范。
好消息是,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完成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实施后,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将被纳入强制信披范围,商家须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预制菜以及具体使用方式,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万亿赛道:好生意贵在做好
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制菜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与餐饮业态深融的代表,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然而,行业最大瓶颈在于消费端接受度不足。
西贝“预制菜”风波虽是一次危机,但也是一次成长契机。若能痛定思痛,积极改变,在效率、品质、信任间找到新平衡点,西贝或将迎来又一轮全新生长。毕竟,坏事能变好事,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与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