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改革试点:重庆与通州的探索之路

“进城后,老家宅基地闲置,能卖吗?”这一疑问,反映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交易是近年土地改革的争议焦点。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重庆和通州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均提出“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任,产业导入快,对宅基地退出需求迫切,需要灵活的建设用地空间和统筹资源。重庆在该领域早有动作,2008年末提出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复垦,产生指标后以票据形式公开拍卖,这一改革试验被2019年修订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吸纳。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指出,此次改革试点旨在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探路作用,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积累经验,同时为地方赋能,激发经济发展动力。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目前存在明显计划性,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建设用地指标难以精准匹配地方需求。十个试点在土地要素改革布局中,均提及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部分试点提到盘活闲置农房。

对于宅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租赁和使用权的同村流转,原因在于担忧农民生活保障和“个人恶意囤地”等问题,且实施层面还有交易价格机制设置、村集体成员收入分配等复杂工作。通州和重庆的试点表述审慎,强调“进城落户农民”“自愿”,现阶段政策主要是允许农民退出宅基地获得现金补偿,且为自愿行为。

重庆的“地票”制度是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长期实践。2008年,重庆首创“地票”制度,设立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产生的用地指标凭证,面向社会公开交易。该制度引入市场交易机制,显化了农村土地资产价值。从“地票”价款和各方分配看,价款长期稳定在20万元/亩左右,净收益约16万元/亩,供应方主要是贫困山区农民,购买方主要是中心城区平台公司。重庆“地票”制度为欠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提供资金,为村集体和乡镇政府提供发展资金,为发达地区提供发展空间。

将农村宅基地复垦产生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之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否扩大交易范围也是热议话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出,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大城市周边和自然风光优越地区对宅基地有市场需求,但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仅限于同村流转。专家认为,未来使用权面向个人放开买卖是趋势,但前提是设计好价格机制和相关制度,同时要加强自愿退出宅基地人群的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民退出宅基地后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西贝“预制菜”风波:餐饮业转型的镜鉴与启示
云海肴联合创始人赵晗英年早逝,年仅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