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鲁番火焰山腹地,地表温度高达 70℃,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轧过 200 颗钢钉后疾驰漂移。计时器指向一分钟时,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诞生:新能源轮胎被扎 200 根钉子后,一分钟内完成定圆漂移 10 圈!这场极限挑战,是对新能源轮胎自修复能力的终极考验,“监考官”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汽中心和京东养车,“考生”是德国马牌轮胎。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创新不断,新能源轮胎也取得诸多突破,从自修复材料到低滚阻配方,性能不断攀升。此前,京东养车和中汽中心还在吐鲁番主持了另一场测试,十辆装载不同品牌新能源轮胎的小米 SU7,历经多种路况,138 公里后全部合格,无爆胎、性能衰减和鼓包问题。
这两场测试,背后是新能源车主对轮胎的迫切需求。轮胎是车主常用却了解甚少的部件,新能源车主尤其如此。搜索“新能源轮胎”,关联问题中“与普通轮胎的区别”高居前列。超过 40%的用户看不懂轮胎技术参数表,而轮胎性能又直接影响驾驶体验,如燃油车轮胎胎噪被发动机噪音掩盖,新能源车主却深受其扰。
与此同时,轮胎厂商在闷头搞“黑科技”,不断抛出技术名词和参数。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新能源轮胎市场广阔,82%的新能源车主会选用专用轮胎。中外轮胎厂商纷纷发力,国产厂商如玲珑、赛纶、朝阳等各有创新,国外大牌如德国马牌、米其林等也将中国市场作为创新主战场。然而,这造成了行业“嗨点”与用户“痛点”的尴尬局面:厂商热衷技术攀比,车主却因“信息差”不知如何选胎。
京东养车洞察到这一现状,携手中汽中心启动 2025 TOP TIRE 新能源轮胎夏测专项,选取十大主流品牌热销产品,在江苏盐城和新疆吐鲁番分别开展国际标准数据测试与极限环境实地长测。通过“大考”,将“黑科技”转化为“五维轮鉴”,系统全面地展现给车主,打破“信息差”和“体验差”。同时,京东养车推出“震骨价”补贴活动和“365 无忧购”服务,让好胎被更多人选购。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加速,轮胎产业也不例外。新能源车主理念转变,超过 60%的用户换胎时会选非原厂胎,关注静音、安全、操控等表现。但轮胎厂商因长期营销架构,与消费者存在“真空地带”。京东养车依托庞大用户基础,融入消费者视角,在测试中既考验轮胎综合能力,又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测试专业能力。根据测试结果发布四份榜单,让车主“按图索骥”选胎。
从盐城到火焰山,京东养车将参数转化为“选购指南”,对接厂商创新与用户需求,构建技术转化和服务两大闭环,以行业信任基建为核心,让中国轮胎创新更具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