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驻马店,徐青友这位76岁的老农,在经历了38天的干旱煎熬后,终于盼来了一场雨。然而,这场雨既带来了希望,也让他忧心忡忡,担心玉米地会被淹。
徐青友常年与土地相伴,身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饱受疾病困扰。在河南上蔡县,像他这样年逾古稀仍坚守土地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心灵品质,但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天气挑战。
今年,河南的天气异常极端。5月小麦收完后,天气骤热,刚浇的地很快干透,玉米种下便遭遇干旱。气象部门不断发布高温预警,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称这是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上蔡县的玉米秆枯叶卷,若再不下雨,玉米收成堪忧。
为了挽救庄稼,徐青友叫回在驻马店工作的儿子徐守军帮忙引水浇地。父子俩为了土地,生活变得简单,一个白面馒头就是一天的吃食。他们从抗旱井抽水灌溉,但500多米的管子移动困难,两亩地浇完耗时耗力,而且浇过的地很快又干了,玉米依旧打蔫,让他们感到绝望。
整个村子都在与干旱抗争,大户凭借自家有井硬抗,小户只能依靠公用井。村干部虽尽力维持抽水,但也无能为力,毕竟天不下雨,人力有限。
这并非徐家第一次与极端天气斗争。2022年,小麦收后遇暴雨,地涝小麦发霉;2023年,4 - 5月反常雨季,麦子烂在地里;2024年,旱涝交替,让农民措手不及。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河南近年来气候变化属于“旱涝急转”,这与全球气温加速上升有关。这种极端天气影响了河南的粮食产量,也出现了“粮仓北移”的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叶涛称,随着气温升高,粮食种植区域向纬度更高的东北地区转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而河南曾是中国产粮第一省。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但水和温度仍是农业的关键。徐守军理解父亲种地不是为了吃和卖,而是不忍心土地荒着。村里老人大多如此,即便种地成本高、收益低,也不愿撂荒。而年轻人则因成本问题,大多不愿回家帮父母浇地。
面对农业“内卷”、粮仓北移和人口流出的现状,河南也在积极应对。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紧急会商研判,安排抗旱资金,支持应急打井等。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只是应急之举。水利专家表示,河南一直是旱涝灾害的重点治理地区,虽然近年来在水利工程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旱涝何时能缓解,仍是未知数。徐青友和众多农民一样,只能默默等待,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一个好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