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又陷入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混乱,而这次的主角竟是未成年人。
近期,法国多个城市针对未成年人实施宵禁,利摩日对16岁以下孩子宵禁,时间从晚上11点半至次日早上6点;有的城市甚至将年龄线划到了13岁以下。然而,这并未有效遏制混乱。在利摩日,上百名蒙面持械分子与警方对峙,市长形容这是“城市游击战”,不法分子组织严密、装备齐全,还伏击警方和行人。尽管暑假前就实行了宵禁,但效果不佳,市长无奈表示,没有足够警力执行,宵禁就毫无意义。
尼姆的情况更为严峻,不少街区被贩毒集团掌控。他们发送威胁信息,阻止居民外出,甚至威胁要杀害5岁小孩,还阻止清洁工进入社区。前不久,尼姆附近村庄还发现一名19岁年轻人被打死且部分烧毁的尸体。无奈之下,尼姆从7月21日起实施宵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外出至少15天,副市长称这是为了保护孩子,防止他们被毒贩利用。
法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乱象?这既与时间节点有关,也和法国复杂的国情紧密相连。法国骚乱的“主力军”往往是年轻人,甚至很多是未成年人。马克龙曾谴责暴力,并呼吁家长管好孩子,强调父母有责任让孩子待在家里,共和国不能取代监护人的角色。一些法国父母也采取了行动,比如有位父亲将在外面闹事的儿子塞进汽车后备厢带走。
如今多个城市对未成年人宵禁,是因为暑假期间孩子不用上学,行为更加难以约束。而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国种族、宗教、移民、经济、教育、社会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类似的问题并非法国独有。今年5月,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巴黎街头又上演了烧汽车、砸玻璃、与警察冲突的传统闹剧,其中不乏年轻人和未成年人。在巴黎,一些繁华地段也存在治安隐患,不少中国游客有过包包被偷、项链被抢的经历。
实际上,这是西方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美国,特朗普和拜登执政期间,街头多次发生大火,汽车被烧毁,商店遭遇“零元购”,甚至警察局都被烧。一个国家有多元声音是好事,但社会撕裂、经济低迷、街头闹事、法治缺失,绝不是好现象。
在这种环境下,未成年人成了犯罪主力军,这不禁让人质疑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似乎都未能发挥应有的教化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有街头“实践”经验的孩子长大后,社会会变得更加平静还是更加混乱?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西方国家自身国内一团糟,却总喜欢对别国指手画脚。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是很多国家民众梦寐以求的。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