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中国家电出口成绩亮眼,空调、冰箱、洗衣机出口量均有增长,上半年对全球家电产品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6.2%,意大利进口中国白电也大幅增长。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在美欧贸易壁垒频设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业为何能成功突围?
国内家电市场曾面临诸多挑战。2018年后,房地产市场降温,家电消费大盘放缓,新兴品牌冲击传统赛道,大厂纷纷选择降价竞争。经过几年整合,市场逐渐集中在海尔、美的、格力等头部企业手中。2020年后,家电业反思低价竞争,进入比技术、拼服务的新阶段,“价低质优”成为基本盘。薄利多销符合市场规律,但头部品牌正面竞争风险大,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海外家电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东南亚约6.9亿人口,家电市场处于普及期,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年增长率达7% - 9%;中东市场2022 - 2024年家电零售复合年增长率约5.5%。不同地区消费者需求虽有差异,但并非难以把握。而且,全球贸易摩擦下,仅在中国布局供应链风险大,物流成本波动就是例证,因此家电出海势在必行。海尔、美的等企业纷纷在全球布局制造中心和生产基地,海信、TCL等也积极建厂拓展市场。
品牌出海与单纯卖产品不同,拥有海外供应链和一定市场话语权才是真正的出海。中国虽供应链完整、劳动力廉价,但海外建厂也面临成本上升、适应当地气候文化等难题。中东炎热干燥有沙尘,家电耐受温度要求高;东南亚湿热,家电需防锈蚀短路、滋生霉菌,企业需精准把握需求才能赢得市场。
服务全球市场,中国企业用资本换时间。海尔收购三洋白电业务,获得专利技术和“AQUA”品牌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所有权,为在东南亚拓荒奠定基础;收购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实现技术升级,拓宽北美市场。美的自2007年起陆续收购小天鹅、东芝家电、德国库卡,弥补自身短板。东芝在变频技术等方面积累深厚,美的整合其研发设计环节,借助中国高效供应链使其扭亏为盈;收购库卡机器人,升级产线,开拓B端业务。
不过,有“钞能力”并非就能高枕无忧。海尔、美的成功在于购买技术专利和品牌使用权,为品牌升级创造机会。如今,中国企业正从“代工厂”向“品牌方”转变,设计研发重要性超过生产制造。头部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远超腰部企业。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需商业逻辑和战略升维,减少路径依赖,进行资源重整,这需要长期投入与坚持,以及胆量和毅力的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