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辣条的漯河首富近期动作不断,卫龙美味高层频繁更迭,还完成了超10亿港元集资,一系列举措背后,透露出公司经营面临诸多困境。
高层“洗牌”,“家族色彩”渐浓
近期,卫龙美味高层变动频繁。今年3月,原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孙亦农辞任,4月30日起由副董事长刘福平兼任该职;5月,彭宏志又因个人职业发展安排,辞任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等职务,8月31日后生效,余风将接任首席财务官一职。这已是半年内第二位核心高管离任。
近年来,卫龙高薪聘请的“外来职业经理人”陆续退出权力核心。2022 - 2023年,洪星容、李卫洪空降卫龙并担任副总裁,但很快被“边缘化”;孙亦农曾带领卫龙成功上市,却也仅任职不到四年便离开。随着职业经理人离去,卫龙“家族企业”色彩愈发浓厚,权力逐渐集中。即将接任CFO的余风,是刘福平表弟,此前已加入卫龙多年。业内人士指出,高管频繁变动源于公司对当下战略的焦虑,家族成员重新掌权或为稳定军心。
辣条失宠,魔芋爽难扛大旗
从财报数据看,卫龙增收结构发生变化。2024年,以辣条为代表的调味面制品收入同比增长仅4.6%,占总营收比重降至42.6%;而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收入大涨59.1%,占比升至53.8%,成为新营收支柱。
辣条面临成长困境。随着“低盐少油”“低糖低脂”等健康饮食理念盛行,“重油重口”的辣条逐渐失宠。2021 - 2023年,卫龙辣条销量持续下滑。为应对销量下滑,卫龙多次上调辣条价格,导致受众与新价错位,消费者数量减少。
魔芋爽虽精准卡位健康零食赛道,满足消费者“轻负担 + 强刺激”需求,但也有明显局限。其生产技术门槛不高,易被复刻,口味迭代快,易被淘汰,与辣条困境相似。在无法通过创新技术筑牢品牌壁垒前,卫龙只能不断挖掘新品类,寻找消费热点。
渠道失衡,转型面临挑战
卫龙销售渠道结构失衡,线上线下比重不协调。2024年,线下渠道收入占比高达88.8%,线上销售收入份额较小。
线下渠道中,传统超市货架及便利店等经销渠道消耗缓慢,而量贩零食店增长迅猛,但卫龙贸然进驻可能引发价格体系混乱,激起其他经销商反弹。线上渠道方面,卫龙对直播电商运营投入不足,未能及时抢占线上消费者心智,导致线上销售占比低。此外,卫龙新品类崛起过程中,品控问题频发,受到消费者投诉,影响品牌形象。
为应对困境,卫龙进行高层调整,扩购募资用于扩大生产设施、升级供应链、拓展销售网络等。然而,公司也面临治理结构不完善、股权稀释等质疑。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卫龙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