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沃尔沃携手打造的极星汽车,曾宣称要挑战特斯拉,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退市传闻甚嚣尘上。
今年前7个月,极星在国内市场表现惨淡,累计销量不足百辆。7月仅售出5辆车,其中极星4售出4辆,极星2售出1辆。回顾过往,自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极星销量就持续低迷,2021 - 2023年销量逐年下滑,2025年上半年仅售出69辆。
销量不佳与品牌定位混乱紧密相关。极星产品价格区间跨度极大,首款车型极星1定位高性能插电混合动力轿跑,定价高达145万元且全球限量;极星2起售价降至29.98万元,切入主流市场;极星3起售价又拉升至近70万元,回归超豪华市场;极星4价格又回到30万元级别。如此飘忽不定的推新策略,既未在高端市场建立溢价优势,还与极氪等品牌形成内部竞争。而且,极星车机系统沿用欧洲逻辑,早期导航默认谷歌地图,语音识别听不懂中文指令,直到2023年才接入本土应用。
为解决“水土不服”问题,2023年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借助魅族FlymeAuto系统与线下渠道资源寻求突破。然而,这段“联姻”仅维持一年半便宣告终结,2025年4月极星宣布收回分销权并独立运营中国市场,合资公司需清偿债务并转让部分资产。
如今,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运营已陷入停滞。在线购车系统悄然关闭,消费者试驾需预约;曾经布局在核心城市商圈的直营门店,如今仅剩上海前滩一家,其他城市展厅或撤店或半停业。同时,极星汽车中国区管理层也经历大规模离职潮,包括中国区总经理吴慧静在内的多位管理人员均已离职。有消息称,极星汽车或将于今年底完全退出中国市场,目前正加速将生产转移至海外,以规避中欧电动车关税壁垒。
不过,与国内市场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全球市场表现亮眼。上半年累计售出3万辆,同比增长51%,欧洲市场成为增长引擎,在欧洲15国纯电豪华品牌中稳居前五,极星4在英国、德国、挪威表现突出。此外,极星通过“极星能源”服务构建生态壁垒,在欧洲12国推出充电套餐和电池订阅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但极星全球市场开拓也面临诸多挑战,关税壁垒是主要阻碍。在欧洲,欧盟去年宣布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额外征收反倾销关税,极星汽车适用18.8%税率一档,成本压力加剧。美国市场限制更为严格,除加征100%额外关税外,还计划从2027年起全面禁售由中国和俄罗斯控股汽车制造商生产的车型,涵盖相关企业的联网汽车硬件与软件系统,即便极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投产,仍可能因企业背景被纳入禁售范围。极星汽车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