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动自行车作为极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为物流快递体系的全球领先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近期电动自行车涨价潮引发市场热议,让人不禁担忧:难道我们真要骑不起“小电驴”了?
过去,3000 元就能买到性能、续航、品质都不错的两轮电动车,如今这个价位的车只能算“性价比款”。消费者王宇四年前花 1500 元买了辆二手电动车,最近想换新车,逛遍多家门店后,直呼“真贵”,而且好多功能都听不懂。像京东小牛旗舰店,最便宜的 F100 到手价 2399 元,最贵的 RQI 高达 32980 元。如今,智能网联成标配,头部品牌都为智能车型配备专属 APP,实现解锁、车况监控等功能。
电动自行车价格不断攀升,部分高端车型突破三万元,背后原因复杂。
其一,锂电池成本上涨是首要因素。锂电池是电动自行车核心部件,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整车成本。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储能市场兴起,锂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但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开采提炼难度大,受地缘政治、环保政策制约,产能扩张慢,导致锂电池价格持续上涨,进而推动电动自行车涨价。此前,电动自行车主要用铅酸蓄电池,但因其易衰竭、自重过重,随着锂电池普及,电动自行车发展变好,可锂电池成本问题也凸显出来。
其二,智能化功能迭代抬高了成本与售价。如今,许多高端电动自行车配备智能中控大屏、蓝牙解锁、APP 远程操作等系统,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厂商带来利润增长点。但智能化升级背后是高额研发和零部件成本。开发智能系统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要不断迭代升级;智能硬件价格高且成本持续上升,这些都使智能化电动自行车成本大增,最终反映在价格上。
其三,智能化提升带来维护成本上涨与维修便利性下降。传统电动自行车以机械结构为主,维修门槛低,社区修车摊点就能完成大部分保养与故障排除,配件价格低廉且通用性强。但智能系统普及后,车辆电子化程度提高,故障诊断和维修依赖专用设备和专业人员,普通修车师傅难以处理,必须返厂或送至品牌授权服务中心,延长了维修周期,提高了成本。而且许多智能部件缺乏第三方兼容配件,厂商掌握维修定价权,消费者陷入“买得起、修不起”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骑不起”的感知。
其四,过度智能化导致价值错配。电动自行车的核心价值是提供经济、便捷、灵活的城市短途出行方案,满足通勤、买菜、接送孩子等日常需求,消费者最看重“安全、耐用、省电、好骑”。但厂商为制造差异化、提升利润率,堆砌智能配置,削弱了其“普惠出行工具”属性。
行业应反思,构建“传统与智能并存”的产品矩阵,保留基础款满足实用用户,发展高端智能系列满足科技体验用户,平衡好技术创新与基础需求,让电动自行车保持长期市场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