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国补周年将至,政策与市场面临新变局

2025年8月,家电“国补”政策将迎来实施一周年的关键节点,行业正站在全面调整的战略转折点上,这一调整将对政策走向、厂商营销及消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近期,北京、黑龙江等多地公布的2024年度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显示,家电国补资金使用成为审计重点,骗补套补现象严重且频发。手段多样,包括虚开发票、编造交易凭证、变更商品编码上调备案价格、借用或盗用个人资质、伪造购货发票等。

这些问题集中在2024年4个月的政策实施期,进入2025年,骗补现象很可能加剧。而且骗补行为分散多发,各地资源精力有限,难以彻底解决。这导致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抢不到国补券,骗补者却能得手。

家电国补政策实施中的“抢券难”和厂商骗补问题难以根除,给新年度政策实施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为家电厂商的市场营销策略增添了变数和挑战。

其一,未来4个多月,全国多地家电“国补”政策将常态化“限时限量”领券。这既是为了保障中央补贴资金延续到年底,避免政策断档和“钱用光”的尴尬,也是为了遏制骗补套补现象,增加骗补难度。

其二,随着政策进入“限时限量”调整期,厂商聚焦“国补”的经营主旋律受到冲击。如今,厂商需提前谋划“后国补”时代的市场经营手段和竞争格局,既要抓住现有政策性市场机会,又要应对政策效应衰减及退出后的消费市场争夺。

其三,家电国补政策实施一年来,效果衰减明显,多方需反思复盘。从去年8月到今年6月,政策对家电消费的刺激拉动作用减弱。一方面,国补政策只是提前透支消费,未真正扩大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政策打破了市场原有平衡,头部厂商借此在一线市场淘汰和清理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红利和优势。

这表明,实施一年的家电国补政策已步入行业变盘拐点。有两个方面需要政策制定方和市场参与方共同复盘。

无论政策如何调整,职能部门都需调整实施手段和细则,打击骗补套补行为,保障政策资金持续发力。同时,调整政策门槛和资金兑现方式,让有实力的厂商享受政策红利,持续稳定激活消费需求。

主要家电厂商则要摆脱对国补政策的过度依赖,建立新的经营能力和手段。将政策红利与技术、营销、产品以及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精准对接,找到经营用户、引领消费和开创潮流的新途径。有实力的厂商应借助政策动力实现突破变革,而非坐享政策红利。家电国补政策周年之际,行业各方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在新变局中稳健前行。

重塑经典王牌,小鹏全新P7剑指纯电轿车前三
惊!宝马超23万辆车因安全风险被召回,i系列受冲击大